质量基础设施是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三大支柱组成的综合体系,这个体系既包括了法律和法规和管理体系等“软件”,也包括仪器设施和实验室等“硬件”,它涉及消费者、企业、相关服务、公共机构、政府治理等五个方面。在推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过程中,它是国家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质量强国的技术支撑,更是确保质量和民生改善的基石。
国际上,2005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出口战略创新》中首次提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概念。
2006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把计量、标准化、合格评定(主要包含认证认可、检验测试)并称为三大支柱,其中,计量是基准,是控制质量的基础,标准是依据,用来引领质量提升,合格评定是手段,控制质量并建立质量信任,三者构成一条完整的链条(见图)。
2017年,经过国际计量局等10个国际机构一同研究,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发布的《质量政策——技术指南》一书中提出了新的质量基础设施定义(基础设施是由支持与提升产品、服务和过程的质量、安全和环保所需的组织与政策、有关规定法律法规框架和实践构成的体系。)
在国内,2012年国务院开始研究部署质量基础设施工作,2016年全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会议上用了大量篇幅专门阐述NQI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技部也以专栏形式首次将NQI纳入《国家科学技术创新“十三五”规划》。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质量大会等重要场合的主题发言中都表达了明确意见:致力于推动质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市场监管总局一直不遗余力地推进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2020年11月发布的《关于大力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的意见》,提出了2025年之前的系列目标,明确了重点消费品、重点产业链和重点区域,也明确了要推进包括一个统筹规划、一个共享平台、一个受理窗口、一揽子服务和一个结果通行的一站式服务试点。
近年来,也涌现出武汉“岱家山”、泰州“泰检易”、烟台NQI+服务云平台、柳州“螺蛳粉产业质量服务平台”、山东“冀鲁豫跨省质量服务平台”等一系列标杆案例,这些案例从运营主体到运作模式和运维管理等方面各有侧重,值得研究和借鉴。
(1)主导制定ISO标准200余项,IEC标准100余项,特高压输变电、数字电视、高速铁路等领域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计量体系方面,依法批准建立国家计量基准183项,批准国家标准物质1万多种,全国各级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4.5万余项、计量标准10万余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国家量值传递溯源体系。
(3)检验测试方面,全国获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验测试的机构共3.9万余家,获得认可资格的实验室/检验机构1万余家,覆盖国民经济各个领域。
(4)认证认可方面,全国认证机构共计480余家,在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注册的认证人员5万余人,认可合格评定机构1万余家,获证组织62万余家,累计颁发各类有效认证证书190万余张,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