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盘行动”倡导节约、反对浪费,多年来已深入人心,但是如果实在不能够实现光盘,那么厨余垃圾怎么办?据了解,厨余垃圾在我国生活垃圾中的占比高达50%左右,但是大量厨余垃圾却始终没得到很好的资源化利用,并且在填埋场和焚烧厂中还产生了负面的作用。对于厨余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和利用,分散式处理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相较于集中式处理,分散式处理有能够减少长途运输带来的污染、促进公众参与积极性以及减少相关成本等优势。
北京市海淀区西山庭院小区就探索出了一条以养殖黑水虻和堆肥等方式为主的“可持续垃圾分类分散式就地处理”模式,目前已成功运行1年的时间,实现厨余垃圾减量30%~40%左右。近日,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来到该小区,探索分散式处理厨余垃圾的秘密。
刚刚走进位于小区东北角的厨余垃圾处理室,一台巨大的设备立刻吸引了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的注意,工作人员打开最底层,里面密密麻麻的白色小虫子便是处理厨余垃圾的“小能手”——黑水虻。
“黑水虻成虫寿命只有10天,从虫卵到成虫,黑水虻的体积变化是4000倍,除骨骼、粗纤维等,它们能够消化所有种类的固体有机物。”西山庭院小区物业环境经理李英庆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更重要的是,黑水虻体内富有丰富的天然抗菌肽、蛋白酶、P450解毒酶、水解酶等抗菌物质,所以不会携带任何致病菌。”
据李英庆介绍,物业将居民分出的厨余垃圾进行二次分拣、粉碎,用于养殖黑水虻。说起黑水虻这个“小能手”,李英庆滔滔不绝,“它们本身能以厨余垃圾为主要食物,而长大的黑水虻预蛹虫又是优良的高蛋白饲料,可拿来饲养罗非鱼等。用它饲养的罗非鱼几个月的时间能从小鱼苗长到2斤多重。”
有了黑水虻,西山庭院小区平均每天100公斤左右的厨余垃圾实现了大部分的就地资源化处理。
值得一提的是,黑水虻的粪便还可拿来堆肥。西山庭院小区从去年11月1日开始探索利用落叶堆肥的项目,今年8月份使用落叶堆肥改良小区土壤1.5万平方米,邀请业主种植北京乡土花卉53片。李英庆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通过落叶堆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落叶50%就地处理。”
在小区的一处花园中,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又发现了新玩意儿——“蚯蚓食堂”,用PVC管制成的半米高圆柱体“长”在土壤中,这里就是蚯蚓的“家”。李英庆介绍说,蚯蚓可以吃没有刺激味道的、未经过任何烹饪的生厨余垃圾,吃完后排便松土,从而能够改良土壤活性。同时,它们还能处理各种宠物的粪便。
李英庆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这里是小朋友最爱的地方。小朋友会在家主动把厨余垃圾分好类拿过来‘喂’蚯蚓。还有的小朋友自己在家用矿泉水瓶制作蚯蚓塔,直接插到花盆里来增加植物的养分。”
蚯蚓只喜欢没有刺激味道的生厨余垃圾,那么一些带有味道的果皮、蔬菜叶怎么办呢?制作环保酵素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将这部分厨余垃圾与红糖、水按照3110比例混合装入塑料桶,90天完成发酵。
谈及环保酵素的用处,李英庆表示,“净化水系、浇花、代替农药消杀、种植有机蔬菜、疏通马桶和下水管道,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落叶堆肥发酵等。”结合黑水虻处理的部分,西山庭院小区实现了100%厨余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
对于这一成功的模式能否在其他社区得到推广,李英庆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我们做了一个经济测算的模型,只要是物业或者公司有足够的启动资金和适合的场地,同时能得到居民认可,西山庭院小区可持续分散式垃圾就地处理模式是很容易推广和复制的。”
分散式处理能够减少长途运输带来的能源消耗和二次污染,促进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分散式还能够降低处理成本。据北京泽乡惠众生态环境研究院创始人唐莹莹介绍,在西班牙蓬特维德拉省,集中堆肥的处理成本每吨为140~200欧元,而分散式堆肥的成本每吨仅在40~60欧元。因此,我国很多城市及乡村都在尝试分散式处理厨余垃圾的项目。
成都市王家塘街12号院里,成都根与芽环境文化交流中心通过餐厨垃圾就地资源化利用及堆肥的技术和管理方式,实现了该小区垃圾的减量和分类,并带动周围5个小区自主开展生活垃圾的管理工作。
在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经过多年的努力也探索出了一条“兴寿模式”。唐莹莹在近日举办的社区废弃物管理论坛上将其解释为:“撤点建站,垃圾不落地。党建引领,宣传引导,要求所有的村干部都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中。倡导源头减量,两统两箱分类。定时定点上门回收。”
“同时,加大环保酵素的制作和使用。”在唐莹莹看来,环保酵素可有效破解垃圾分类难题,实现垃圾减量、再利用和可持续。“村民由‘要我分’变成‘我要分’,推动酵素产业链条的形成是可持续很重要的一部分。”
“‘兴寿模式’中少不了的环节是因地制宜、变废为宝。”唐莹莹表示,比如将农业废弃物和落果集中收集,再进行搅拌堆肥。
唐莹莹表示,“兴寿模式”的1.0版本探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而明年要探索的2.0版本主要目标是要在乡村做到可循环和可持续: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与利用,环保酵素大规模制作、应用与销售,分散式堆肥和规模化堆肥的应用等。
在我国还处于探索的阶段,欧洲国家在餐厨垃圾堆肥方面已经有了很丰富的经验,为学习堆肥的管理经验和模式,万科公益基金会在今年9月30日至10月4日,开启了欧洲堆肥的学习之旅。
在西班牙蓬特维德拉省,学习小组参观了由政府推动的酒店、特殊学校以及养老院的堆肥点,在该省还有一个零废弃厨余学校来做厨余垃圾的堆肥管理。在纳瓦拉地区的一个有机茶园,今年开始从周边城乡收集厨余垃圾堆肥,用来种植茶叶。值得一提的是,在学习参观过程中,南京大学(溧水)生态环境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张雪华还发现了我国可以借鉴的模式——养鸡和堆肥协作。
张雪华表示,“欧洲主要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推动餐厨好氧堆肥和厌氧发酵,在印度班加罗尔市已经有近1000个社区建立了厨余堆肥体系,中国社区堆肥主要建立在印度班加罗尔的模式基础上。”
说起堆肥技术,事实上,我国是最早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之一,稍稍年长一些的农村人在小时候都曾有过堆肥的经历,然而跟着时间的推移,目前在我国却并没有被广泛推广和应用。谈及原因,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一梅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堆肥本身是一种管理工作,而不是一个产品。另一方面,确实有一些技术性问题是需要克服,比如味道、蚊虫等,都需要人们逐渐接受和适应。”
国际固体废弃物管理协会独立咨询师唐皎在社区废弃物管理论坛上表示,“一是因为国内没有专业的堆肥指导师,二是也没时间较久的、有经验的堆肥试验点。”
“堆肥师——我们应该这样一个角色来推动我们国家堆肥技术的完善和发展。”陈一梅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应该有这样一群专业的人,成为居民从扔厨余到厨余变成资源过程中的技术员、指导员。”
此外,陈一梅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还表示,“我们用4个指标来衡量厨余垃圾的解决方法。”她进一步解释,一是技术指标,比如是不是真的处理了厨余垃圾,产生的味道是否能被接受,堆肥能否真正成为替代化肥的有机肥料。二是生态指标,即分散式堆肥能够减少厨余垃圾运输环节产生的碳排放。三是社会指标,促进社区治理和居民行为改善。四是经济指标,可以通过堆肥、养殖黑水虻等方式在社区内盈利并持续下去。
在陈一梅看来,“前三个指标我们都能够很好地完成,但是经济指标还在探索中,这是目前试点社区面临的挑战。”
对此,张雪华也表示,“在印度班加罗尔市的堆肥体系中,已经打通了‘堆肥体系设计-堆肥设施生产-堆肥日常管理-成熟肥销售’的产业链。”我们期待更多城市社区和农村能够将这一模式推广和利用,而作为试点则要对其经济性加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