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科技体制改革构建成果转化“1+N”政策体系 创新三个转向 寻求发展增量

来源:BOB综合app下载  

在水下5000米的地方,机器设备如何抵御水压的侵蚀,保持长期运转?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在水下5000米的地方,机器设备如何抵御水压的侵蚀,保持长期运转?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下称“腐创院”)通过模拟不同海水深度的测试装置,将水下自然环境“搬到”了陆地上做研究,揭开了腐蚀现象的冰山一角。

  构建成果转化精准对接机制,广州举办“走进大院大所”线下对接活动,探索科研成果“沿途下蛋、就地转化”。多家企业在参观了腐创院后,发布了技术需求,希望院企携手共同探索抗腐蚀成果转化。

  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传递出多个重要信号,包括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等。

  今年来,广州构建成果转化“1+N”政策体系,强化市场需求牵引、提升成果供给水平、增强服务体系效能,有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难点,把科学技术创新的“最大变量”转化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增量”。

  以往的科技成果转化中,企业往往面临多重困境:自主研发的新产品“酒香也怕巷子深”,批量试用和推广落地成本比较高;处在创新链下游,产业实践出现新痛点、新问题,难以找到符合的技术供应方;有心推动产业升级,却受限于自身体量和行业资源,难以“更上一层楼”。

  如今,这样一些问题在广州的科技体制改革中得到回应——为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广州实施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协同攻关计划。

  该计划由“链主”企业主导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2024年支持人工智能、智能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氢能等4条产业链,实施过程中探索“赛马制”“揭榜挂帅”等机制,逐渐完备市场化项目管理机制。

  在市科技局支持下,广州市轨道交通产业联盟以全市轨道交通“链主”企业广州地铁集团为龙头,牵头组建轨道交通产业链创新联合体,推动出台实施全国首个轨道交通领域“首台套”专项政策。

  “依托‘链主’的资源优势,技术成果可以在应用场景先行先试;依托今年广州市创新创业大赛首次开辟的轨道交通行业赛、轨道交通自主创新产品评定及推广应用等平台和措施,创新联合体还能助力技术成果‘走出去、行得远’。”产业联盟有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4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广州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措施》;市科技局配套推出了《广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制度指引》等系列指引政策,以有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难点。

  “1+N”政策体系特别强调了强化市场需求牵引。具体举措包括,支持“链主”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鼓励在穗企业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学技术项目、颠覆性技术重点项目、国家科技奖项目等落地转化和产业化;鼓励国有企业牵头开放重点产业领域的应用场景,政务平台牵头开放政务服务的应用场景等。

  腐创院的实验室里,放置着一个锈迹斑斑的排水口。这是珠三角地区某电力基础设施的零部件。经过长期的排水和物理作用,该电力基础设施几百个排水口中,有些出现了严重的腐蚀现象,而有些却能保存得相对完好。

  在腐创院科研资产部副部长陈新华看来,广东地区高温、高湿、高盐都会造成腐蚀。电力部门把排水设备送来,就希望腐创院分析腐蚀的原理是什么,以及怎样解决腐蚀问题。

  “工业越发达的地区,防治腐蚀带来的收益越可观。工业基础完备的珠三角地区尤其吸引我们。”陈新华说,“作为多学科交叉的工业部门,我们一定要与产业结合,才能知道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被动发掘、待价而沽,到走向市场、主动出击,背后是广州市科技成果供给水平的持续提升。

  为强化重大创新平台的成果转化导向,《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发展的意见》从成果转化赋权改革、股权激励等方面,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制度创新,强化新型研发机构对地方经济的支撑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15家在建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开展企业技术服务335项,金额4.73亿元;已设立孵化基金12只,投资企业19家;累计创办企业137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9家。

  今年,“1+N”政策体系进一步提出,要优化科技成果源头质量、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动力活力、免除成果转化后顾之忧、打造一批成果高质量就地转化典型示范。

  其中,将成果转化目标绩效作为科技项目重要评价因素,纳入市属高校院所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内容;对依托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在一定时期内没有转化且无正当理由的,主管部门可强制将成果通过第三方实施转化;推动在穗高校院所、医疗机构和企业和事业单位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合乎条件的职务科技成果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范围等。

  “科技成果转化并不只看技术的好坏,还关联着一套企业和投资人对于技术的评判体系。”粤港澳大湾区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IHM创新中心)产业促进总监张业鹏表示。

  科学家开展成果转化,易出现“单向盲区”,即缺乏对市场环境和产品商业经济价值的认知。此时,产学研合作的“架桥人”——技术经理人,可以推动资本、数据、人才等资源向创新主体高效集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素精准融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广州“1+N”政策体系为增强服务体系效能,提出了包括“建设专业服务机构和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在内的系列举措。

  此前,广东博士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胡建敏观察到,在实践中,若将技术经理人作为全职职业,人们可能会担心收入不稳定。这是因为,成果转移转化成功本身是小概率事件,很多企业不会为过程买单。假若十个科技成果中有一个最终形成产品或获得购买合作,企业才会为技术经理人付费。

  “要改变这个现状,技术经理人的培育需要一定政策支持。”胡建敏看到,目前广州已在探索针对技术经理人的扶持政策。例如,推动在穗高校院所和医疗机构建设专业化、市场化的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构建本市技术经纪工程技术人才职称评价体系等。

  超越要素的随机、低效组合,促进多方资源精准融通,培育技术经理人,是广州做强成果转化环节的缩影。

  “1+N”政策体系还提到,鼓励特定区域内高校、科研机构、国有企业建设众创空间、科技公司孵化器和加速器,合乎条件的孵化服务收入可留归自主使用,解决成果就地转化的载体空间供给不足问题;采用先创建、后认定方式支持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小试基地建设;组建广州天使母基金,吸引一批优质天使投资管理人合作设立子基金,建立可操作的尽职免责和容错机制,以及优化广州国有投资基金管理运作考核及容错机制等。

  在“产业出题”和“科技答题”之间,广州科技体制改革,正是通过政府引导加要素市场化配置,让产学研合作这道时代必答题“出得精彩”“答得漂亮”。

  成果转化,是一项具有着强烈外部性的创新动作。它一头牵着创新链,一头牵着产业链,中间还要有资金链、人才链等各类要素作支撑。因此,促进成果转化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牵一发动全身”,由此展开的科技体制改革障碍多、难度大。

  科技工作者普遍反映,成果转化工作往往需要面临科技成果管理制度与国资管理制度的冲突、审批程序繁琐时效性差、科研成果处置权收益权不明确、高校院所与企业协同不足,以及成果转化载体平台和中介服务能力不够等问题。

  着眼现实需求,改革方向就要包括优化激励政策、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方式、构建灵活性更好高效的转化流程等方面。这需要在部门协同、条块联动中完成。

  市科技局印发《广州市关于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工作指引》《广州市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操作指引》《广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制度指引》,作为《若干措施》配套的N政策组成。

  其中体现了全面推广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科技成果全链条管理、市场政府双向支撑的合规保障等内容,推动在穗单位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

  这些改革措施,将如何激发科研人员和公司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提高转化效率和成功率?值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