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实节粮减损每一步

来源:BOB综合app下载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习强调,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习强调,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做好全链条节粮减损,意义重大,大有可为。今夏,各地加大农业科学技术投入力度,提升农业生产服务水平,推动粮食“产购储加销”各环节节约减损取得实效,更好稳住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

  芒种过后,各地陆续进入“三夏”大忙时节。黄淮海平原的金黄麦田里,大型收割机轰鸣而过,抢收小麦;南方水乡的稻田里,农民埋头栽插、管护水稻,嫩绿的稻秧生机盎然。粮食生产茬茬压紧、环环紧扣,节粮减损稳步推进,开源与节流并重。

  一粒粒粮食,从田间到餐桌,如何有效减损?近日,记者沿着粮食产业链,探访各地的节粮减损妙招。

  夏日炎炎,江西省兴国县长冈乡塘石村高标准农田里,大片早稻陆续进入扬花抽穗期,丰收在望。在预留好的秧田里,种粮大户钟显华开着耕田机来回穿梭,翻耕田块,为晚稻育秧做准备。“农业机械化,不但效率高,还能帮助减损。”钟显华心里有本账。

  “传统收割有割稻捆扎、搬运起堆、打谷脱粒、填装入袋等环节,‘跑冒滴漏’在所难免,着实可惜。”钟显华说。6年前,他购置了第一台收割机。得益于农机购置补贴,这些年,家里的收割机不断更新换代。“发动机一响,稻谷就到了机舱里,丢粮率一下子就下降。”

  以前,每到收获季节,人们会到田里拾麦穗、稻穗。如今,这一场景在很多地方已成为历史。“机收损失率一般在3%—5%,远低于人工收获10%左右的损失率。”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科技推广处处长刘小伟介绍,小麦、水稻、玉米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7%、94%和78%,机收已成三大主粮最主要的收获方式。

  节粮减损,农机先行。“目前,村里2000余亩水稻已全部实现机械化收割,粮食损失率不断降低。”塘石村党总支书记谢建平说。

  “豫北粮仓”河南滑县又迎来麦收时节,万古镇杜庄村田野间,3台大型收割机一字排开,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焕永带着农机手忙着机收作业。“除了机械收割,今年小麦播种还用上北斗导航,按粒精量化播种,光这一块就省下不少成本。”农机手的实操水平对节粮减损至关重要,今年麦收,合作社两名机手参加了机收大比武活动,收获不小。

  “把田里的丰收变成到手的丰收。”刘小伟说,去年“三夏”期间,农业农村部在8个小麦主产省份开展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助推黄淮海地区小麦机收减少损失30亿斤;“双抢”“三秋”期间,持续开展大比武活动,助推节粮70亿斤。

  “丰收链条上,机收减损是关键一环。”刘小伟说,下一步还将分区域分作物修订完善机械化收获减损技术指导意见,引导农户和机手因地制宜选择收获时机和机收方式,千方百计减少粮食损失。

  微风拂过,秧苗轻舞。今年,李小根一口气种下634亩水稻。“要是往年,总担心天阴下雨,可不敢这么扩大规模。”作为安徽省怀宁县腊树镇的种粮大户,李小根的底气源于家门口的惠嘉谷物烘干厂,“今年又新上一台烘干机,每天可烘干稻谷120多吨。”

  怀宁是产粮大县,每年水稻种植培养面积超过50万亩。以前,每到夏收、秋收时节,遇上下雨,农民们总会犯愁。“即便天气好,乡亲们将新收获的粮食摊到公路上晾晒,不仅阻碍交通,还会造成粮食损失。”李小根说。

  县里通过完善粮食产后服务,引导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购买粮食烘干设备,为周边农户开展代烘干服务,当地农民粮食收获后的晾晒、储存难题有了解决办法。

  当地种粮大户徐福运介绍,一台烘干机一天可将20吨小麦或水稻的水分从20%降到约9%,费用在500元左右;如果人工翻晒到同等水平,需400平方米的水泥晒场和8名劳动力翻晒3天以上,雇工费用超过1200元。如今,徐福运购置了12组粮食烘干机械,“烘得出、储得好,也有助于卖上好价钱。”

  烘得好,还要储得好。在江西省于都县仙下粮库,粮食住进“空调房”,盖上“厚被子”。粮库里,几十个测温、测压、测湿点,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粮堆内部情况及仓内空间环境变化。粮库主任刘纪斌介绍,仓储设施采用了“四合一”储粮新技术,机械通风、谷物冷却、环流熏蒸、粮情测控,储备粮食储藏周期综合损失率由之前的1.8%降至1%。

  近年来,于都县推动“智能化粮库”升级改造,先后在乡镇推广1.5万套彩钢板组合科学储粮仓,储粮损失不断降低。“智能化储粮降低了产后损耗,减缓粮食品质变化。”于都县富硒中心粮油服务股股长刘敏清说。

  “减损是个系统工程,夯实服务基础是关键。”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王凤忠说,要着力改善粮食产后烘干条件,支持引导农户科学储粮,升级改造粮食仓储设施,逐步降低粮食损失。

  促进粮食加工减损增效,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方法。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通知,推介小麦适度加工、稻谷适度加工、小麦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和稻谷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四大类24个减损增效典型案例。

  王凤忠说,据估算,目前我国小麦、稻谷加工环节的损失率为4%—5%。公布的典型案例中,通过优化生产的基本工艺、改进技术装备,加工损失率均控制在2%以下,大大降低加工损耗,提升了产品附加价值。

  靠着先进的工艺,在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的飞天农业公司生产车间,一粒粒小麦被精深加工。16台磨粉机开足马力,将小麦研磨成工业用粉。接着进入制粉车间,麦芯粉可以做方便面、饺子等主粮食品,尾粉加工成淀粉、谷朊粉。再精深加工,可以产出结晶葡萄糖和结晶果糖,有的还开发成烤麸、植物蛋白肉等产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每一粒麦子都被‘吃干榨净’。”公司CEO董得平说。

  精深加工后小麦的附加值大幅度提升。飞天农业公司生产的小麦结晶葡萄糖、结晶果糖等产品,从小麦原料到结晶果糖增值5倍,生产的小麦蛋白肽增值30倍。董得平说,加工环节减损要把眼光盯着市场,目前公司正联合粮食深加工企业,全力发展代蛋白、代糖等,满足那群消费的人对于“大健康”的新需求。

  在开展设备智能化改造、自动化控制的同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天山面粉(集团)额敏有限公司还推进产销精准对接,避免粮食抛撒浪费。“减损就是增产,推动全链条增值,努力让农民得实惠、减损见成效。”公司负责人、党总支书记张婷说,依托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公司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地头指导晾晒、调运,减少小麦损耗。去年,从小麦晾晒、运输、清理等环节减少粮食损耗1%以上,为当地种植户增加87万元收入。

  “加工环节做得好,背后是‘产购储加销’全链条协同发力。”王凤忠说,粮食从田间到餐桌,要经历生产、流通、加工、消费等多个环节。做好全链条、系统化管理,才能提升粮食品质和附加值,带动更多小农户融入高效集约的减损链条,让更多农民尝到增产又增收的甜头。

  4月2日,随着57652次检测车从南充北站5道缓缓驶出,标志着新建汉中至巴中至南充铁路南充至巴中段(以下称巴南高铁)启动联调联试,进入工程验收关键阶段,为全线早日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3月31日,“知音湖北 遇见浪漫孝感”春赏花活动在湖北省孝感市金卉庄园景区启动。金卉庄园花团锦簇,五彩斑斓花卉竞相绽放。人们穿梭在花海之间,享受明媚春光。

  2024年3月23日,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办的2024秋冬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

  3月17日,原创独立设计师品牌SHANG1 BY SHANGYI 2024秋冬系列时装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4年2月28日,新疆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湖县境内的博斯腾湖出现推冰景观。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马街镇钻天坡,盛开的油菜花梯田在初升太阳映照下,勾勒出一幅田园春景图

  2024年1月12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庐陵文化生态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市民徜徉其间,尽享生态之乐。

  2023年12月26日,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新街镇黄草岭村附近,游客在冬樱花与梯田边游览。

  2023年12月12日,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县第十九届冰雪文化旅游节采冰仪式在高家湖二渠水库进行。仪式主要展示了头冰的开采上岸过程。开幕式上还举行迎风旗、祈福词、喝出征酒等仪式。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正定古城迎来降雪,古城内外银装素裹,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美如画卷。

  2023年11月2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明湖国家湿地公园层林尽染,景色迷人。

  三角梅原产于巴西,现主要分布在中国、秘鲁、阿根廷、日本、赞比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海南三角梅最为出名。

  2023年11月23日清晨,朝霞初现,三峡库区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沿江公路G348国道的绝壁岩体上,工人们正在铺设防护网,以防止岩崩和落石。

  2023年11月23日,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站工作人员正在清理站台积雪。

  2023年11月21日,甘肃敦煌,首趟敦煌号铁海联运国际货运班列装载1000吨石棉驶出,经天津港通过铁海联运发往泰国曼谷。

  2023年11月21日,江苏省如皋市龙游河生态公园,色彩斑斓的树木与一河碧水相应成趣。

  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历市镇,一座座风力发电机矗立在延绵群山上,与蓝天白云、绿树青山相辉映,极目远望、蔚为壮观。